第二十一章 长生天,俗称元神_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
笔趣阁 > 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 > 第二十一章 长生天,俗称元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十一章 长生天,俗称元神

  紫帐汗国这边,识字率一直不够理想,哪怕官府和军队一直在努力,进展还是不够快。朝廷有统一政令的需求,但各地语言之间的差距远甚于中原。

  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,难度反而没有很大。因为各国文字,虽然写法有所不同,但其实都是一个东西。从后世出土的竹简看,秦国在南方,接收了大量原楚国的官吏。而这些人,学习秦国文字,使用秦国格式的公文,前后只花了几个月,就都磨合好了。可见,文字差别并没有那么严重,各国行政机构的运作模式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。

  但是,这边就不行了。各地的方言千奇百怪,从克里米亚草原到希腊山区,差距大的离谱。绝大部分地区根本没有什么文字,有文字的地方也不怎么好用。写一大段文字公告,当地人就没一个能看懂的。哪怕这些年,朝廷一直在努力推广,很多人的文字水平也很有限。

  因此,从一开始,教会就重视图画式样的宣传。到最近这些年,已经有了辨识度很高的风格,乃至形成了一整套理论。郭康之前制作那个巨大天兄幻灯片的时候,就听王大喇嘛讲过。

  现在教会这套宣传的套路,就是王大喇嘛定下来的。不过,他自己倒是没觉得这算什么功劳,反而时不时有些自卑。

  前两位大牧首,都是通晓经典,对于各种学问能信手拈来的精英人才。但王大喇嘛的文化水平,就差了很多,他自己也很清楚。他对郭康说,自己在经义方面,水平实在拿不出手,所以上任以来,始终完全遵循两位先师的教导,解经时万分小心,不敢越雷池一步,只能在凡俗之事上,动动脑筋,多解决一些实际操作上的问题。

  他特别青睐郭康,也是这个原因——他一直觉得,郭康在这方面有天赋。要真正继承先师衣钵,把教义继续发扬光大,还得看他。

  不过,郭康倒是觉得,他已经算是很有行动力的人了。

  王大喇嘛的早年,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,而是在民间到处游荡,说难听点,其实跟卖艺要饭,区别也不大。他也没有专门研究过哪种典籍,反而三教九流,什么都参加过。到最后,神学水平还是很糟糕,参加教会的补习进修班,都没好多少。不过,倒是认识了一堆江湖人物,对于如何吸引观众、如何跟其他乡野僧侣抢生意,也有充足的经验。

  在王大喇嘛看来,这里头根本没什么玄机。因为民间绝大部分人,对教义就没有什么理解,能区分不同教派都不错了。向他们宣传,不需要讲那些精深道理。相反,要点就只有两个:一个是热闹,一个是新奇。

  他认为,传统的唱诗班,思路还是有问题,因为门槛太高了,并不利于普及。在贴近百姓、进行宣传这个方面,天生就有缺陷。

  而希腊戏剧也是如此,哪怕被视为通俗、乃至低俗的喜剧表演,依然成本过高。大都的市民固然可以隔三差五去看看,但在大部分地方,也得很长时间,才能见一次巡回演出的剧团。而因为成本问题,这种剧团的表演,自然也不可能太好——只要有机会,有才华的剧组家和表演技术优秀的演员,肯定还是要去大都这种更富裕、人口密度也更大的地方。

  所以,教会需要寻找一些门槛更低、更有利于传播的方式。

  为此,王大喇嘛组织了一批基层教士,除了念经唱诗,也要学习各种乐器,不要求技术多少,几个人凑一凑,可以演奏出旋律就行。然后,他亲自编写了一些十分通俗的唱本,让教士们在民间演奏、传播。

  在这方面,王大喇嘛还是很在行的。无论是词曲内容,还是舞台效果,都能设计得很妥当。像之前,找小让娜演仙姑的事情,就是他本人一手安排的。在他的推动下,这些三五人组成的小型戏班子,迅速流行起来。

  在王大喇嘛的指导下,各地教会都组织了一些会乐器的教士,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,能一起搞出个调调就行。这些人四处演唱,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
  在作画方面也是如此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,教会养了一大帮专门作画的师傅。但王大喇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希望他们能多出一些作品。

  一般的教堂壁画,完工之后能用很久。但王大喇嘛提出了自己的希望,认为教会应该发挥挂画廉价、易于更换的优势,创造出更多作品。这样,才能更快地宣传朝廷和教会的政策,也能多向民间普及更多的教义知识,劝人向善。为了保持对信众们的吸引力,应当定期进行更换,免得大家最后都看腻了。

  这个观点,得到了不少高级教士的支持。只是,佳作的创作,从来都是需要时间的,赶得太紧,可能反而设计不好。而紫帐汗国建立以来,重视耕战而轻视艺术,就没有有意地培养过这方面的人才。受这个社会风气影响,乐意把绘画作为职业的人也不多。

  因此,为了提供足够满足需求的画作,国内的作画师傅很快就忙不过来了。教会为此还从意大利那边,又专门雇了不少人。这些人的绘画风格各不相同,连郭康这样的外行,都能一眼看出他们的特色。

  像右边这幅《天父大战勒托》,无论构图还是人物形象,都和传统宗教画差距不小。即使是翻印之后的作品,色块和线条都简化了不少,人物动作依然显得很有张力。比起另外两幅刻板的宣传画,这幅画里的天父、女神、乃至旁边的小孩子,都精细了许多,表情和体态,十分生动形象。显然,这种效果,都是画师精心设计过的。

  而大家对这些风格各异的画作,也已经习以为常了。据说,还有人就喜欢收集这些东西。各个教堂换下来的画,也经常被人买走。而教会自己也有评估和反馈渠道,看看哪些更受欢迎。

  看完了这一圈之后,郭康心里大概也有了数。

  “现在凑了八个了,等凑齐十二张图,我就找人印一批黄历去。”他对脱欢说:“出征这一路,正好都散发出去。”

  “这些有用么?”脱欢对此还是缺乏概念。

  “反正成本也不高么。”郭康说。

  “也是……”脱欢点点头,应了下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m121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cm121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